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把一篇停留在我的Obsidian里太长时间的文章传上来。
主要是看了电影之后的一些遐想。
并没妥善地结尾,但是发过来已经很好啦。

百度百科:
该片是《猩球崛起》系列的第四部,讲述了在“猿流感”后,猿类进化成智慧生物并建立帝国,猿类首领赛撒奴役追捕人类,人族女孩诺娃成为颠覆“猩球”的变数,她与猿族青年诺亚命运交汇,在被追猎中遭遇未知冒险的故事。

和舍友在2024-06-01在兰州太平洋A9国际观看此片。

故事

全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驯鹰部族的青年诺亚引来了赛萨(这个名字的翻译挺有意思的,他自称继承了凯撒的名字,但是还是翻译成了赛撒,音和意上都很合理),部族被掳去;第二部分是诺亚踏上寻找族人的路,结识了红毛猩猩拉卡和人类梅,并且最后被赛撒抓走;第三部分是他们溜进赛撒的宝库,并破坏了赛撒统治。
当然这只是我凭印象随意分的,并不是什么起承转合或者是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反正并不是专业的编剧,只能在这里抒发一下我的个人感慨。

有一篇评论算是我的嘴替,里面主要是批评语。主要提到了世界局势毫无变化(当我看到开局字幕里提到的“几代人之后”时就很讶异了):理应继承人类遗产的猿类还停留在部族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保存了至关重要的火种的理应反攻的人类还龟缩在极有科技含量的地堡中等待和其他州的人类组织取得联系。我很难理解这些处理。在我看来,不论是是一方占优,还是呈现均势,飞速发展的猿类或是积蓄力量的人类都有足够的实力和理由把这场对抗变成烈度极高的战争,或者是极度紧张的、割裂的文化冲突,最不该的就是两方都龟缩着毫无发展。
也许是我对科技太乐观了吧。如果这病毒真在世界上出现,就现实的魔幻程度而言,此事或许真能发生。

总之,这种并不明智的处理,使整部电影变成了土著居民反抗帝国统治,同时贴着高科技外皮的外部势力从中作梗的老套故事,排除猿类的种族皮肤,充满了新卢德主义色彩(我可太想说这句话了,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新卢德主义者会怎么说),簸荡着政治正确泛起的光晕(猿类可太是一个少数群体了)。
以殖民者的商业行为作为底色的阿凡达,是通过纳美族的成功反抗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议题的,其中包括了这种破坏性开发的非正义性,然而相比于此,本部影片明显更加直白,先前提到的故事安排使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更加粗暴,除了在影片中期的对话中,只有是在诺亚唤鹰的胜利战果里存在影射。故而我把这个叫做新卢德主义者的幻想。

新卢德主义

也许诸位并不大了解新卢德主义。我在这里简单写写我对它的了解。

维基百科
Neo-Luddism or new Luddism is a philosophy opposing many forms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term Luddite is generally used as a pejorative applied to people showing technophobic leanings. 
While the original Luddites we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improving technology in regard to industrialization, neo-Luddites tend to have a broader and more holistic distrust of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新卢德主义者对科技持非常消极的态度。其中最为极端的那一批希望彻底放弃工业社会,减缓、停止乃至于倒退技术发展,将世界还原到早先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工业社会中,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远比技术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人口集中向城市,大组织逐渐掌控技术使用,技术会异化人类,限制他们的自由。

最富名气的新卢德主义者,我想就是卡钦斯基。他是20世纪90年代非常著名的炸弹客,通过向数学和物理学教授投递爆炸邮包的方式,试图减缓科技发展速度,同时要挟政府发表自己的论文《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本想在这里展开一些细致的科普,但是灵感在这里中断好久,就这样发在这里好了。如果对此感兴趣,欢迎大家四处找找有关新卢德主义的其他论文和文章。

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高歌猛进,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着科技进步。第一生产力嘛。所以大家对于科技都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针对那一系列略有相关的科学相关的杂七杂八的概念,包括什么技治主义,远视主义(虽说是P社发明的概念,但是也有些热衷者)啊,都乐意推崇一些。大家都很乐观,脸上普遍洋溢着一种科学至上的晕红。这种轻微的盲目,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中国的政治正确,在有心者的引导下,或许是会演变成严重的障翳的。须知一个人至多在两三个领域里成为专家,在其他地方,他只能够拥有常识级别的知识。在每个领域中,都是少数专家面对着绝大多数无知者(外行领导内行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这是主席的话)。二十一世纪里是没有谁能成为亚里士多德年代那样的全才的。
在经济由于科技的助力持续上行的日子里,科学带来的社会的阻滞和其他危害尚未完全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资源倾斜和人脉走向的影响下,这里正在逐渐构成学阀:通路崩圮,管道闭合——也许在将来,遇到经济发展的荆天棘地时,大家对于科学的态度就会猝变吧。

当然我并非支持新卢德主义者的论调。他们的确太极端太彻底了。但是,随着科学的普及,了解其主张对科学的祛魅、和对人们的素质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影工业与艺术

回到影片的评论中来。如果抛开剧情不谈,只论作为第七艺术的表现力,我并不能从片中的动作设计、特效、运镜上挑出什么毛病。

我们常在新闻中看见“电影工业”一词。就我个人理解,实际上,电影制作流程的工业化就是其制作步骤的组织性的拆分。剧本有特定的标准,拍摄有最佳的定式,选角有公认的次序,这些步骤被分解到流水线上,被各位工人(公司)有节奏地执行着。所以电影的平均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本显著地降低。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了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电影工业化下艺术性如何流溢呢?尽管特异性地满足了观众们对“类型片”的期待,但是我们该如何期待一些严肃的所谓“艺术”进入视野呢?

……
这个头图真丑啊()

评论